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手中翠竹轻轻摇,银杏树下遍地金”,秋冬时节,是杨高山村最美丽的季节,全村范围内共有大小银杏树上万余株,其中百年以上古银杏树310棵、千年以上古银杏树66棵,被誉为“中原银杏第一村”。每年10月到12月,这里上万余株金色银杏树叶就会变得金黄透亮,灿烂夺目,连片的古银杏群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吸引着大批游客、摄影爱好者、写生团前来采风,俨然一派天然景致的写生基地和养生乐园。一阵秋风吹来,金黄的树叶飘落满地,游客仿佛行走在黄金大道上。
近年来,该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银杏产业,积极开展古树名木普查,拿出专项资金对境内百年以上、千年以上的银杏实施挂牌保护,落实认养认种。并相继开发了“三生有杏”和瀚水书院民宿、银杏大讲堂、银杏馆、康养中心、商业一条街等旅游项目,与“银杏小镇”建设结合,在全乡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线路,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旅游购物需求。为了延伸银杏产业开发链条,杨高山村引进瀚水文化旅游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出银杏面、银杏茶等银杏系列产品,在当地形成了吃银杏果,品银杏茶,赏银杏景的银杏旅游产业格局。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杨高山村党支部依托旅游资源,鼓励本村农户对现有住房进行老屋改造,发展餐饮服务和民宿产业。通过示范带动和政策扶持,杨高山村已彻底改变了过去仅靠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村庄变景区、农舍变民宿、产品变商品”,从当初的规划蓝图变成了现实。
在一户人家门口的拐角处挂着“杨高山农家饭庄”的牌子,走进院内,杨传永正在砸银杏果壳,取出里面的果仁,放入炖锅里熬煮着……杨传永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当初他一直在外打工,让自己没想到的是,2014年杨高山村确定为新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在乡、村支持鼓励下,回家翻修老房子,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如今,村里搞生态乡村旅游,生意十分顺利,每年收入就近20万元。目前村里已经有4家农家乐,收益都不错。面对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有感触,以前村里的人都跑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村民的腰包也是越来越鼓了。
就在游客们为银杏美景沉醉不已时,杨高山村积极探索民企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并持续结合企业优势及各地特色产业,搭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销流通桥梁,让更多农民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与此同时,杨高山村的村民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卖银杏叶、银杏果,转向了卖自家的蔬菜和特色农副产品,将“风景”变成“产业”,摇身变成旅游产业的经营者,脸上的笑容多了,钱袋子也变鼓了。
文化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记忆和情感纽带,是推动发展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在杨高山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乡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建设美丽乡村,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让艺术融入乡村,让群众走进艺术,吸引当地的村干部、乡贤、道德模范、老百姓积极参与到这一文化艺术活动中,调动起大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让群众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成果,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夜幕降临,迎着傍晚的微风,杨高山村的文化广场好不热闹。
杨高山村民自发组织的杨摆柳艺术团、绣春来农民艺术团在文化广场上表演划旱船、地灯戏、秧歌等传统形式文艺演出,传递浓浓的乡情乡韵,表达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和追求。
眼下,杨高山村厚重的红色文化,淳朴的民俗风情,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往,乡村经济和群众收益双双提升,凝心聚力演绎着“醉美杨高山”……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景象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大地上悄然呈现。
责编:郭宝倩
下一篇:红色首府 古韵焕新颜——首府旧址管委会全力打造大别山精神 文化高地
上一篇:千斤杨高山 “中原银杏第一村”的华丽蝶变(上) ——银杏为媒助推乡村振兴